新聞稿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另開視窗)   twitter(另開視窗)   plurk(另開視窗)     facebook(另開視窗)line(另開視窗)
穿越時空遇見歷史_史溫侯、劉銘傳、裕仁皇太子交會的場域再現
發布日期:106-10-05 | 資料更新時間:106-10-05 14:37 | 點閱率:5612 | 發布機關: | 承辦科室或人員: | 聯絡資訊:
市府9月30日舉辦「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登山街60巷的記憶」活動,宣告全臺第一個「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場域完工啟用,陳菊市長感謝文化部、中山大學及各界的大力協助,也邀大家一起來遇見史溫侯、劉銘傳、裕仁皇太子的足跡,尋訪最原味的高雄。
19世紀,登山街歷史場域,隱身在壽山山麓,原有一片打狗潟湖,稱作「打水灣」,1864年,當時英國領事館副領事史溫侯取得土地,原想興建英國領事館,後來因評估並不合適,便贈送給外國人社群設立打狗墓園;1886年,臺灣巡撫劉銘傳為加強打狗港防務,於壽山大坪頂興建砲台,與旗後砲台及哨船頭砲台(雄鎮北門),共同扼守打狗港,而登山街60巷則是清代淮軍從打狗海關碼頭運送阿姆斯壯大砲至大坪頂砲台的古道;日治時期,日本裕仁皇太子台灣行啟,1923年4月23日從位於古道旁之貴賓館出發步行登上壽山,而後登山街60巷則轉變成登山展望道;直至戰後,隨著軍眷及城鄉移民遷入,此地形成了山城聚落。這個場域在不同時代,交疊著不同人們的生命故事,也遺留下無可抹滅的生活紋理,豐富了高雄的城市故事與人文底蘊。
陳菊市長表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不同時期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切,就積累成城市的歷史。因此,活在當下的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為這城市創造歷史。唯有瞭解過去,我們才能認清自己,大步邁向未來。巿府從現代城市起源的歷史特質提出興濱計畫,規劃以8年時間,投入逾7億元,從山、港、鐵、町四大主軸,逐步再造哈瑪星歷史場域等不同層次的城市空間變化,藉此再造哈瑪星的榮景。
計畫推動不到1年的時間,已逐漸展現具體的成果,市府在「町-老屋修繕保存」已進行許多工作,包含將濱海一路昭和時期的五連棟紅磚老屋整建為「興濱工作站」及戰後時期登山街35號現代主義老屋改造為「哈瑪星再生基地」,做為推廣與傳承哈瑪星文史的基地;位於昔日金融第一街的貿易商大樓及舊三和銀行已啟動修復活化,且尚有多棟老屋正在整修中。「鐵-鐵道紋理保存」的部分,高雄港站北號誌樓,是全台灣唯一僅存,保留完整聯動裝置的機械式號誌樓,也積極辦理運轉機能調查,為已保留下來的哈瑪星鐵道園區規劃未來動態復駛的可能。在「港-打狗英國領事館外灘歷史空間再現」,9月初啟動了一港口安檢所改善及景觀作業,再現哨船頭水岸歷史廊帶,一旁的雄鎮北門古蹟修復亦是興濱計畫重現海防要塞風貌的重點工作項目之一。
在「山-親山計畫」中,首先完工啟用的登山街60巷歷史場域,這也是文化部補助全臺各縣市「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中,第一個實踐的歷史場域。曾是史溫侯、劉銘傳、裕仁皇太子交會的場景,也是古道與湧泉匯集的地景,經與中山大學、文史工作者及在地居民共同合作,爬梳歷史脈絡後,整復不同歷史階段遺留的古道、水道、駁坎、防空壕、機槍堡及民宅遺構等遺跡,來述說高雄城市人與土地的故事。啟用後此處將成為戶外歷史展場,讓所有來到哈瑪星的訪客能夠在此穿越時空,遇見往昔,細細品味探尋過往的城市記憶。
「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是文化資產治理的新公民運動,目的是要連結與再現土地和人民的歷史記憶。高雄市政府以「見城」、「興濱」兩大計畫向文化爭取到高達27億總經費,是歷年罕見大手筆的文化資產保存活化案,更成為文化部向各縣市輔導解說的示範計畫,未來將持續深化高雄文化底蘊,翻轉高雄城市印象。
相關圖片
「登山街60巷的記憶-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啟用典禮市長致詞
「登山街60巷的記憶-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啟用典禮合照
登山街60巷一帶鳥瞰圖(施工前)
登山街60巷一帶鳥瞰圖(完工)
登山街60巷歷史場域修復後現況
登山街60巷歷史場域修復後現況
登山街60巷水道修復前現況照
登山街60巷水道修復後現況照
登山街60巷古道修復前現況照
登山街60巷古道修復後現況照
回上一頁   twitter(另開視窗)   plurk(另開視窗)     facebook(另開視窗)line(另開視窗)
 
新聞稿
穿越時空遇見歷史_史溫侯、劉銘傳、裕仁皇太子交會的場域再現
發布日期:106-10-05 | 資料更新時間:106-10-05 14:37 | 點閱率:5612 | 發布機關: | 承辦科室或人員: | 聯絡資訊:
市府9月30日舉辦「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登山街60巷的記憶」活動,宣告全臺第一個「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場域完工啟用,陳菊市長感謝文化部、中山大學及各界的大力協助,也邀大家一起來遇見史溫侯、劉銘傳、裕仁皇太子的足跡,尋訪最原味的高雄。
19世紀,登山街歷史場域,隱身在壽山山麓,原有一片打狗潟湖,稱作「打水灣」,1864年,當時英國領事館副領事史溫侯取得土地,原想興建英國領事館,後來因評估並不合適,便贈送給外國人社群設立打狗墓園;1886年,臺灣巡撫劉銘傳為加強打狗港防務,於壽山大坪頂興建砲台,與旗後砲台及哨船頭砲台(雄鎮北門),共同扼守打狗港,而登山街60巷則是清代淮軍從打狗海關碼頭運送阿姆斯壯大砲至大坪頂砲台的古道;日治時期,日本裕仁皇太子台灣行啟,1923年4月23日從位於古道旁之貴賓館出發步行登上壽山,而後登山街60巷則轉變成登山展望道;直至戰後,隨著軍眷及城鄉移民遷入,此地形成了山城聚落。這個場域在不同時代,交疊著不同人們的生命故事,也遺留下無可抹滅的生活紋理,豐富了高雄的城市故事與人文底蘊。
陳菊市長表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不同時期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切,就積累成城市的歷史。因此,活在當下的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為這城市創造歷史。唯有瞭解過去,我們才能認清自己,大步邁向未來。巿府從現代城市起源的歷史特質提出興濱計畫,規劃以8年時間,投入逾7億元,從山、港、鐵、町四大主軸,逐步再造哈瑪星歷史場域等不同層次的城市空間變化,藉此再造哈瑪星的榮景。
計畫推動不到1年的時間,已逐漸展現具體的成果,市府在「町-老屋修繕保存」已進行許多工作,包含將濱海一路昭和時期的五連棟紅磚老屋整建為「興濱工作站」及戰後時期登山街35號現代主義老屋改造為「哈瑪星再生基地」,做為推廣與傳承哈瑪星文史的基地;位於昔日金融第一街的貿易商大樓及舊三和銀行已啟動修復活化,且尚有多棟老屋正在整修中。「鐵-鐵道紋理保存」的部分,高雄港站北號誌樓,是全台灣唯一僅存,保留完整聯動裝置的機械式號誌樓,也積極辦理運轉機能調查,為已保留下來的哈瑪星鐵道園區規劃未來動態復駛的可能。在「港-打狗英國領事館外灘歷史空間再現」,9月初啟動了一港口安檢所改善及景觀作業,再現哨船頭水岸歷史廊帶,一旁的雄鎮北門古蹟修復亦是興濱計畫重現海防要塞風貌的重點工作項目之一。
在「山-親山計畫」中,首先完工啟用的登山街60巷歷史場域,這也是文化部補助全臺各縣市「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中,第一個實踐的歷史場域。曾是史溫侯、劉銘傳、裕仁皇太子交會的場景,也是古道與湧泉匯集的地景,經與中山大學、文史工作者及在地居民共同合作,爬梳歷史脈絡後,整復不同歷史階段遺留的古道、水道、駁坎、防空壕、機槍堡及民宅遺構等遺跡,來述說高雄城市人與土地的故事。啟用後此處將成為戶外歷史展場,讓所有來到哈瑪星的訪客能夠在此穿越時空,遇見往昔,細細品味探尋過往的城市記憶。
「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是文化資產治理的新公民運動,目的是要連結與再現土地和人民的歷史記憶。高雄市政府以「見城」、「興濱」兩大計畫向文化爭取到高達27億總經費,是歷年罕見大手筆的文化資產保存活化案,更成為文化部向各縣市輔導解說的示範計畫,未來將持續深化高雄文化底蘊,翻轉高雄城市印象。
相關圖片
「登山街60巷的記憶-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啟用典禮市長致詞 「登山街60巷的記憶-古道與水道交會的歷史場域」啟用典禮合照 登山街60巷一帶鳥瞰圖(施工前) 登山街60巷一帶鳥瞰圖(完工) 登山街60巷歷史場域修復後現況 登山街60巷歷史場域修復後現況 登山街60巷水道修復前現況照 登山街60巷水道修復後現況照 登山街60巷古道修復前現況照 登山街60巷古道修復後現況照